胎黃
新生嬰兒在出生後1個月內皮膚及眼白出現發黃的症狀,醫學上叫作新生兒黃疸,中醫古稱胎黃。這是由於新生嬰兒肝臟未成熟,血中膽紅素過高引致的,臨床上根據發病時間、發黃程度和伴隨症狀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黃疸一般預後較好,能自行消退。新生嬰兒會在出生後第2至第3天出現面黃,目黃,尿黃,約第4至第7天最為明顯,直到第10天後漸漸消退,這段時期新生嬰兒睡眠和吮奶都良好,沒有其他症狀。相反,病理性黃疸多在新生嬰兒出生後1天之內出現面黃,目黃等症狀,病情發展很快,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會自行消退,有時消退後又再出現,一般預後較差,還有新生嬰兒表現為精神倦,不欲吮奶,嗜睡,驚恐不安,大便色轉灰白,嚴重時甚至抽搐。
出現胎黃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母子ABO血型不合,母體是肝炎帶菌者或者新生嬰兒先天性膽道畸形,G6PD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等。
從前有老一輩相傳嬰兒出生後被喂食黃連、牛黃、或珍珠末等中藥,相信能幫助其身體袪除胎毒,化痰定驚,日後更較容易養大和減少病痛,其實這做法是不正確的,由於嬰兒肝臟發育未完全,未有完善的解毒功能,一旦接觸藥物即產生溶血反應,導致肝脾發大,後果十分嚴重。
現時產婦出院後都必須帶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或約見兒科醫生檢查嬰兒的黃疸情況及安排疫苗注射計劃。產婦最好有多一名親友或陪月員陪行以減輕自己的勞累和分擔照顧嬰兒。
李醫的細女珺珺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出生後第3天出現發黃情況,弄得在健康院和醫院的嬰兒病房兩邊跑,如果查出血中膽紅素超出指標,嬰兒便即送院接受照燈療法。在抽血化驗過程中,我見到護士從她的腳底取血,當時心痛不巳!在等侯報告結果的期間,有些人會錯誤地教在苦等的準媽媽多帶嬰兒出外曬太陽,以為等同醫院的照燈治療,結果不但不起效,嬰兒由於在烈日暴曬下可會引致皮膚灼傷,脫水或眼睛受損。
|